通信技術的發展,讓普通人成為“千里眼”“順風耳”,但前提是有信號。如果說,地球表面架起的一座座巨大的基站,是標記信號覆蓋范圍的燈塔,那看似不起眼、卻承擔接收、發射信號關鍵任務的天線,就是頂端的明燈。
“我們公司生產超過500萬面通信天線產品在網應用,遍布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占銷售總額的50%。”這家位于廣東中山的上市公司——通宇通訊總經理時桂清向記者介紹道。經過25年的耕耘,她與丈夫、通宇通訊董事長吳中林共同掌舵的公司已成為通信領域基站天線的龍頭企業。
談及創業契機,她稱當初只是“爭口氣”。上世紀90年代初,作為一家通信國企技術員的吳中林,為了打破國外供應商壟斷天線技術、坐享超額利潤的局面,一頭扎進了國產天線的研發中,功夫不負有心人,憑借成功攻克“卡脖子”技術的國產天線,他攜妻子時桂清雙雙“下海”,創辦通宇通訊。
2016年3月28日,通宇通訊正式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2016年,公司登陸深交所,實現了快速發展,借助資本市場的強大引擎,正計劃駛入通信行業新時代的星辰大海。3月28日,通宇通訊9億元的定增獲證監會受理。通宇通訊表示,未來將強化光模塊及無線通信系統研發產業化布局。
回顧成立的25年,通宇通訊如何從一家小企業成長為基站天線龍頭股?應對通信行業日新月異的變化,如何實現由粗放型向規范化的轉變?如何拿下眾多重磅客戶訂單?立足廣東,未來又將如何通過多元化戰略布局邁向“高質量發展”?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對話粵企掌門人》欄目走進通宇通訊,搜索答案“信號”。
探尋資本故事
籌資建設全球最大微波暗室
南方日報:通宇通訊為什么會在2016年選擇上市?上市時的募資需求主要計劃用來做什么?
時桂清:為上市,公司提前做好了一些準備,2010年的時候,通宇通訊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改制的時候其實也遇到很多困難,考慮到上市公司合規合法,所以做了一些很長時間的企業規范。2012年,我們遞材料的時候受了一些因素影響,中間停了一段時間。但我們此后還是在繼續積極申報材料,能通過上市審核也說明我們企業是優質的。
上市的目的是企業已經到了一個發展瓶頸,公司想要通過資本的力量,突破瓶頸,持續發展壯大。其實經營這么多年,每年都是有利潤的。當時更多的是考慮到企業未來發展,還有在企業上市之后可以給員工的待遇和回報,才決定要去上市。
南方日報:登陸資本市場,對通宇通訊的發展起到怎樣的作用?
時桂清:資本市場作為企業融資平臺,對于發展是很有幫助的。2016年上市當年,通宇通訊以605萬歐元價格收購了芬蘭PrismMicrowaveOy的射頻器件資產及相關業務,通過這家企業,我們最后成功獲得了之前做了10年都沒成功的愛立信的認證。
通宇通訊建設的全球最大微波暗室
我們融到的第一筆資金部分用來建了中山研發中心,投入了接近一個億建設全球最大的微波暗室,這個微波暗室對產品測試非常有幫助,穩定性指標更好了,才能開拓更大的市場。還有一些自動化設備和儀器儀表更新。2017年,通宇通訊并購西安星恒通、深圳光為,進入衛星通信、光通信領域。近期我們又向市場定增了9個億,為的是未來擴大光模塊的市場規模,讓它在市場和研發上做大做強。
2017年,通宇通訊并購深圳光為,進入光通信領域
南方日報:在給予股東的紅利回報方面,通宇通訊采取了哪些行動?
時桂清:這方面其實我覺得做得不夠好。上市之后,我們2018年、2019年的時候利潤出點小狀況,在公司內控管理上成本控制不太好,導致那兩年利潤下滑比較厲害。2019年業績一給我看,我突然清醒過來,才在2020年初的時候引進了更專業的團隊。所以2020年更換了管理團隊之后,我們的業績較上年有一個明顯的回升。
所以我們覺得對資本市場股東的回饋不夠,只有7000多萬元,我希望一定要讓支持我們的股東們要有好的回報,這是我們的責任。通宇通訊將在今年明年后年加倍發力,爭取未來5年有很大增長。
解碼公司經營?
基站天線龍頭企業如何煉成?
南方日報:最初夫妻倆為什么會想到創立通宇通訊?
時桂清: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我先生吳中林在中國移動工作,負責移動網絡規劃,懂天線。當時中國沒有人做天線,面臨“卡脖子”的情況,采購外國天線的單價大概是每根3000美元,按當時匯率一根很簡單的天線要賣到2萬元多人民幣,但天線成本實際不到1000元。他就通過業余時間自己來研造天線,覺得如果他不做,就沒有人來做了,于是晚上通宵來做天線設計。1994年研發出了國內第一面板狀基站天線,我們的產品設計做出來以后通過了廣東省認證,外國廠商知道我們的產品認證過了以后,也把產品從3000美元就降成了6000元人民幣。1996年,我們就把公司注冊了。
1994年,通宇通訊創建人吳中林成功研制國內第一面移動通信基站天線
南方日報:從2G時代到現在的5G時代,通宇通訊的發展路徑是怎樣的?
時桂清:2G時代我們是跟隨,最早還要靠看到別的產品啟發,再做一些測試,此時也得到了海外一些客戶的認可。3G時代是追趕,我們那時候自己已經有很多的專利了,客戶越來越多,我們在2005年開始跑海外客戶,到了2012年、2013年左右,國內開始大規模爆發4G的時候,很多訂單出來了。4G時代開始超越。現在到了5G時代,通宇通訊是在領先,做了很多的項目都得到了專利和很多客戶,包括像中興、愛立信、大唐,都是用我們產品居多,占比較大的份額。我相信未來6G的時候,通宇通訊會努力爭取更加超前。
2015年12月,通宇通訊推進事業部制組織模式,試點成立微波天線事業部
南方日報:通宇通訊的客戶群體主要有哪些?是如何獲得優質客戶的信任的?
時桂清:我們從2005年就開始跑海外市場,所以通宇通訊的客戶群是非常優質的。2006年,通宇通訊通過阿爾卡特-朗訊、中興的認證;2008年,通過諾基亞-西門子的認證。還是華為、中興、諾基亞、愛立信、大唐等系統設備商認證的全球供應商,并且獲得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Vodafone、Telefonica等眾多運營商認證。
舉個例子,2020年疫情期間,通宇通訊加大成本管控,整合部門資源,全年凈利潤預計同比增長178%以上。去年我們收到了很多5G訂單,當時在很多同行都交付困難的情況下,我們全力以赴很快把一些訂單做到了及時交付,然后客戶又傾斜了更多訂單給我們。只要你把客戶服務好,技術一直在前進當中,我覺得不用擔心訂單的問題。當然也要有危機感,沒有危機感,不可能去想辦法拿更多訂單,不會想辦法去進行技術創新,危機感在通宇通訊也是一種文化。
南方日報:通宇通訊在科研領域的投入如何?
時桂清:其實在科研投入上我們是下血本的,通宇通訊每年的科研經費都是超過1億元的,我們企業不到20億元規模,但投入的研發經費將近1個億。此外,和清華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也有開展校企產業的對接合作。
加碼多元化布局?
通宇通訊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南方日報:對于所經歷的廣東資本市場建設,感受如何?
時桂清:關于上市,中山市政府對我們企業的支持很大。去年復工復產的時候也特別照顧,送來口罩,我覺得廣東的政策很好。包括深圳推出的政策,我們去到那邊發展,對于租金的補貼和我們的人才發展,都給予引導支持。還包括中山市政府提出對我們的上市企業高管的小孩的擇校,也都給了很多的引導支持。
南方日報:未來通宇通訊將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中進一步規劃公司的發展?
時桂清:像現在我們去深圳設立研發中心,并且把一部分市場遷到深圳,可能海外部分市場也往深圳會走,為什么?因為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深中通道通了以后,我們研發人員在深圳研發,但到中山還是非常方便。所以我們在去年就提了五年的戰略規劃,千億通宇通訊和每年30%以上銷售的遞增,是基于粵港澳大灣區的考慮,也是通宇的戰略考慮。
在過去五年中,雖然我們并購了深圳光為,還是發展比較慢,因為我們比較穩,怕收購存在各種風險,所以一直都是很穩地去思考要怎么做,但思考完這5年之后就想明白了,那么就大踏步要往前跑,所以通宇的后勁是非常有驅動力的。
2021年,通宇通訊購買深圳市光為光通信科技有限公司41.1764%股權,實現100%控股
南方日報:在未來,通宇通訊有怎樣的戰略規劃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時桂清:去年底,我們對公司戰略進行了梳理,定下實現“百年通宇,千億通宇”的發展目標,戰略框架通宇現在是“雙擎驅動,兩翼支撐”。“雙擎”就是我們現在的現有行業,射頻通信與光通信仍是公司的支柱產業。在我們的天線濾波器微波天線這一塊,在未來3年或者5年之內要快速進入全球的前三名。再一個就是光模塊,我們未來5年會重點打造光模塊,努力成為第一梯隊的優秀企業。
“兩翼”是新能源和通信專網。通宇通訊已是中國鐵塔換電柜的第一供應商,希望之后繼續加大對物聯網與新能源的布局,軟硬件都會有。通信專網業務也會是公司未來的新增長點,這一大塊可能也是未來通宇通訊更強大的一個支撐,這個做好了不止產值達到千億。